当前位置:江西文化之声 >> 文化 >> 文章正文

元宵节将至 宫灯却在寒?非遗匠人深耕“云” 盼传承人

发布于:2021-02-23 被浏览:4594次

新华社数据地图

正月十五临近,本应处于生意旺季的宫灯老匠人接到的订单很少。一些老工匠开始主动改造,深度培养“云”教,希望能引起重视,接收能够磨砺技能的学徒。

62岁的崇王德已经从事宫灯制作40年了。他曾经是北京美术红光厂的师傅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表示:“随着时代的变迁,对宫灯的需求开始下降。近年来,除了假期订单,几乎没有人下单。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,只有两三个师傅还在坚持。”宫灯工匠于在房山区开了自己的工作室。他说:“主要考虑的是大宫灯占用土地多,这里租金便宜。”

宫灯为什么会遇到“沉默”?两个工匠各有各的看法。崇王德说,宫灯的制作过程除了受流行因素影响之外,还很繁琐,需要雕刻、雕琢、雕琢、滚烫、彩绘等120道工序。“制作一个40厘米高的宫灯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,但价格只有500元,更别说赚钱了。单靠这门手艺很难养活自己。”他说材料还是短缺。比如宫灯制作用的麦秸在城里很难找到,只能用竹签代替,效果自然会打折扣。余师从“灯笼张”,其手艺最早可追溯到清宫府。他说宫灯用料讲究,工艺比较复杂,比较讲究,学起来比较吃力。

为了再次点燃宫灯,两个老工匠试图改造。崇王德走进学校和社区,还在网上讲授宫灯在家庭防疫期间的历史。余把宫灯讲座放到了网上。通过探索,他目前选择荷叶灯作为教具,提前向社区居民发送准备好的材料,并通过云教授手艺。一般做个荷叶灯要半个小时。

可惜两位老工匠都没有收到合适的学徒。“继承老手艺需要政策资金的帮助。现在北京能做到这一手的老人不超过10个。如果他们做不到,那就真的没有人了。”余梁光说:“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多地走进校园,在孩子们热爱无形工艺的心中点燃一盏希望之灯。就算不用这个手艺养活自己,至少也不能让手艺坏了。”

来源北京日报

记者傅洋

流程编辑器五岳

标签: 宫灯 匠人 手艺